包容和理解的差别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8-27 07:37:39 来源:哔哩哔哩

一般来说,亲密关系里面最常见的就是理解。

许多人在自己难受、或者做一些事情可能让其他人不舒服的事情或是觉得奇怪的事情时,总是会希望对方在逼问时理解自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个现象在中国可能更为普遍。

因为集体控制欲和稳字大于天的社会文化。

但有没有人想过,你希望对方理解自己需要通过什么方式?

总不能说当我需要对方理解的时候,对方就能理解吧?

人,一定是希望对方不理解自己的。

如果你完全被理解,你才会感到空间尽失。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通常是希望对方理解我们需要对方做出让步的部分(如情绪、事务),而对于其他部分则是希望保持自主性更好。

因此,在理解这件事上,显然你希望你是作为一个割裂的个体让对方仅理解当下需要理解的部分。

即便是这样,仍然会有许许多多的冲突。

为什么?

因为对方认为你的这个行为在他的价值观上体现的并不是完全利好他和你两个个体,因此会产生疑惑。

这个疑惑分两种, 一种是站在希望走下去的疑惑,这种我把它称为主动理解,另一种是质问型的疑惑,这种疑惑很可能是在为切割关系铺垫了。

只谈第一种,在这种希望保持关系的疑惑下,对方真的能如愿理解你吗?

首先,你要知道,你很多不被理解的行为主要分为三大类:

1.大智若愚,你需要做一件事,即使被问也不能明说,因此显得很蠢

2.这件事本身的专业性强,理解门槛很高

3.基于个人人格的独特行为,如强迫症

所以,如果你为了回应对方的希望“理解你”观点而去向对方“解释自己”,那么你必然面临的问题是,解释成本和解释效应。

解释成本的意思是,如果你一次解释两次解释,直到你事事解释,那么你的解释成本是很高的。

本质上解释成本其实是在做教学,而之前我在学习篇中也说过,学习要有效一定是成体系的。

你要想想,你如果解释个体行为,过于片面,那么对方很大概率是不会理解的,只会觉得不可理喻;而如果你真心希望对方理解,那么你势必要让对方理解你的行为体系,让他知道你的行为是在三观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导致的结果。

我们来试想一下解释的结果。

第一种情况,你解释了,对方不理解,希望接着解释,那么你“被理解”的成本会十分高昂。

第二种情况,你一直解释,但是对方认为自己是自讨苦吃,开始抱怨你说这么多都是在找借口,不了了之。

第三种情况,你解释得很清晰,但是对方因此得以了解你的三观,然后因三观冲突开始否定你的人格,认为你需要改变,爆发争吵。

发现没有?

一旦你认为我希望对方理解我,本次事件结局大概率不会太好。

我要说的是,三观是经不起试探的。

不同年龄同环境,同环境不同年龄,同年龄同环境不同实力的三观都是天差地别的。

切记不要在【被动寻求对方理解】的时候展现自己的三观。

因为这个时候你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对方有权借此机会批判你的三观,不论是出于优越感(难得逮到机会发泄一下)还是自尊心(我才是对的,不符合正确标准的是你)。

冲突中不披露三观叫就事论事,披露三观一定会涉及否定人本身,不管而人也是经不起否定的。

尤其是对于年龄越大的人,你否定他的三观和要了他的命几乎没什么区别。

世上最难的事,把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

所以,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永远也达不到。

与之相比的,是包容。

这个词也可以有其他的形式,如“默契”。

它的意思是什么?

即便我不理解你的想法,但我仍然认为,这个事情的结果,我可以接受。

接受就不是单纯的因理解而接受了。

它的意义是,可能是我认为你做的是对的,或者说我认为你做得不对,但我可以忍受这个结果。

为什么?

因为包容基于两套逻辑。

第一套逻辑,因为你过往展现出来的经历让我明白,即便你行为的过程不被他人理解,但这个结果仍然是好的。

第二套逻辑,我认为你本次行为的结果可能如它的过程一样并不好,但是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包容,我包容你本次行为的目的是,你能够包容我类似的行为,并且在我们互相包容的前提下,我们的亲密关系能够产生利益。

也就是说,不管是哪一套逻辑,包容的核心诉求都是利益。

只不过一个是本次利益,一个是长远利益。

记住这个观点,只有利益关系是最牢固的,因为你知道这对你们两个都有利,因此即便当下出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只要你认为带来的利益大于这个不顺心的事产生的负面情绪和实际损耗,那么关系就还能继续下去。

而理解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是单纯的控制欲。

不管是希望被理解的人,还是希望理解别人的人,本质上他们不是为了利益,而是为了自尊心和认同感。

他们心里希望【对方能够变得和我一样】。

这种观点外化为【对方是个正常人就好】。

所以以理解作为导向的人来说,他们总会产生一种想法,就是怎么我遇到的都不是【正常人】?

一个人的三观形成是和人格、经历以及所处环境相关的。

所以,一旦他走出去,到一个新环境,他身边的人三观都会有较大程度的变动。

此时,如果年龄再相差大一些,人格差别再大一些,你就会感觉这个人完全就不是你所认为的【正常人】。

这个时候其实不论是你还是他,你们都希望在行为中能够矫正对方的三观,那么冲突必然加剧。

用包容取代理解,你会发现,功利远比修养要高尚许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