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巴县 最重庆丨罗晓雨:覃家大院——守住巴渝文脉的“老院子”
发布时间:2023-07-31 11:22:52 来源:腾讯网

覃家大院——守住巴渝文脉的“老院子”

文/罗晓雨

坐落在宁静山村中的清朝大宅院正悄然苏醒,重焕新生。它朝披山岚,在隐隐青雾中洗濯纤尘。夕敛山光,在溶溶月色中沾濡清辉。朝朝暮暮,历经岁月洗礼,掩映斑驳时光,等待着喧嚣城市中的行人前来邂逅一场温馨而宁静的旧梦。


(相关资料图)

这座被时光浸润的大宅院名叫“覃家大院”,位于巴南区石龙镇。2010年,它被巴南区人民政府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2月被列入第二批重庆市传统村落名录。2023年3月,它作为“十大首批巴县老院子”典型代表之一,惊艳亮相。

顺着山路蜿蜒而上,来到大院正门口,我不禁感慨虽是初逢,但仿若久违。踩在斑驳的青石板上,心中的时钟便不由地调慢。拾级而上,放眼而去,老瓦、原木、青石板无不蕴藏着古典诗意和巴渝历史遗韵。

驻足聆听,这座清朝大宅院正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悠悠历史风情,解锁着巴渝文脉密码。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巴南,是重庆唯一以“巴”命名的区。1995年,重庆市进行区划调整,巴县撤县建区,称巴南区。即便年代更迭,当地人依然乐于称之为巴县。更何况巴县自古就是川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中枢。神秘的巴渝文化在此滥觞,坐落在巴县小村庄中的民居大院也熏染着巴渝文化的独特色彩。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人骁勇善战、刚勇坚毅、热情豪迈、顽强坚韧。覃应礼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明月寺山脚选址修建了覃家大院。覃家大院三面环山,坐南向北,占地近四亩。三至七米高的土石院墙紧紧包围“中院坝、左天井、前左后右碉楼”等建筑群体。一前一后两座碉楼,如忠实的护卫,守护着族人的生命安全。

覃家大院曾在石龙盛极一时。大院有内院和外院两道门,两道门之间,曾有一高大戏楼。据说大院落成时,覃家请戏班子唱了整整五天五夜。村民共享盛事,纷纷跑来看戏,硬是将荒僻的山林草丛踩出一条小路。覃氏族人便将修建房屋剩下的石料,铺出一条蜿蜒的石板小道,通往石龙镇街。每每提到覃家大院,这一段佳话必被提及。

走进内院,四合院布局下正前方是青石板铺成的五六百平方米的大坝,左右是厢房,正面是主人堂屋。屋顶用小青瓦铺面,塑宝瓶花、凤头翘。墙壁是全木质榫卯结构。窗户镂空,窗棂雕福禄寿喜、福寿八仙、花鸟虫鱼兽等花纹,细腻精致,古朴雅致。站在院子中央时,时光仿佛停顿。大院内的辉煌岁月与家族故事正娓娓道来。

传闻,石龙还有“放生塘十二景”之说,并著诗文记之。但诗文已毁。即便如此,站在大院听在当地人讲覃氏放生得贵子、日月人相合传说也是饶有意趣。

覃应礼乐善好施,德高望重。相传一老道曾在大院借宿,离开时,覃应礼把他送到放生塘边。正是夏至,日月同辉,太阳、月亮以及覃应礼头部倒影在塘面完美重合。老道掐指一算说,此乃奇观,此人绝非等闲之辈。这就是日月人相合的传说。此后每至夏至,放生塘便人山人海,但此景象却从未再出现。覃应礼寿终正寝之际,依旧“人间清醒”,说出了日月人相合的秘密。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和人的命运并无关系。

如今在巴渝大地上择居立业的时代建设者越来越多。迁徙者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也融入了巴渝大地。然而在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守住巴渝文脉。幸运的是巴南正全力打造的文旅融合“巴县老院子”品牌,覃家大院被越来越多人熟知。覃家大院将成为巴南第一个以乡村田园生活体验为依托的休闲民宿传统古村落,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收起遐思,慢踱出院子,与村民闲聊一二。放眼再望,在这山水相映、水满田畴、竹溪村路勾勒的淡墨轮廓下,覃家大院的碉楼、戏台、青石板等正浓墨般点缀着这幅诗意画卷,渲染着中国式的浪漫。

(作者单位:巴南区职业教育中心)

版面欣赏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标签: